商城专区 鱼友交易
龙鱼历史 查看次数: 100729

  龙鱼历史

龙鱼的起源和发现

  龙鱼,隶属骨舌鱼科,是一种大型淡水鱼,早在远古石炭纪(3.6——2.9亿年前)就开始出现于地球,历经各纪元地理环境的变迁(如板块漂移、气候变化等),衍生成现在分布于各大洲,并且外观不同的几个种族。

  龙鱼,原产地称之为AROWANA,华人的发音为“亚罗娃娜”,是西班牙语“长舌”的意思。因其体型硕大扁长,躯干覆盖着硕大的、排列整齐的、闪耀着光芒的鳞片,口大,口唇角有两条胡须,游动时候神态悠然,活像神话中的“龙”,故此得名“龙鱼”。它至今仍保留着远古时代的体型特征,素有“鱼类活化石”之称。

  龙鱼正式被生物学家发现始于1829年,当时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美国鱼类学家温带理博士为其定名。1933年法国鱼类学家卑鲁告蓝博士在越南西贡又发现红色龙鱼。1966年,法国鱼类学家布蓝和多巴顿在金边又发现了龙鱼的另外一个种。之后, 又有学者相继在越南、马来西亚半岛、印尼的苏门答腊、班加岛、比婆罗州、泰国以及澳大利亚和非洲发现了其他龙鱼。龙鱼也因而被进一步按其地理分布细分为了亚洲龙鱼、美洲龙鱼、澳洲龙鱼和非洲龙鱼等。

龙鱼作为观赏鱼的发展历程

  龙鱼虽然在1829年就被发现,但刚开始时一直被当地土著居民作为食用鱼而存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其作为水族箱养殖的观赏鱼而出现于北美地区,之后不断发展,直到80年代才逐渐在世界各地风行起来。

  亚洲龙鱼则是首先在东南亚地区掀起饲养风潮。因其形神皆似龙,故在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经商的一些华裔侨商将其作为招财鱼引入水缸养殖,之后逐渐风靡整个**文化圈,奠定了龙鱼作为风水鱼的神圣地位。而这一风潮的兴起也使得滥捕龙鱼之风盛行,1980年华盛顿公约组织将亚洲龙鱼列为濒临灭绝的动物,同时严禁在栖息地捕捞等限制,造成个人饲养亚洲龙鱼渐渐成为一种奢望。直到1989年华盛顿公约组织在瑞士的洛桑召开第七次会员大会,给予印尼限量的输出配额,但输出的配额不超过1500条。而且这些限量的输出配额还是印尼一家亚洲龙鱼场所繁殖出的龙鱼第二代,并不包括野生个体。随着人工繁殖技术的逐步成熟与稳定,1994年华盛顿公约组织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召开第九次会员大会上,印尼要求取消限量配额。同年8月25日,新加坡彩虹鱼场及马来西亚祥龙鱼场向华盛顿公约组织申请注册,获准销售他们繁殖出的第三代及后的亚洲龙鱼。但要求销售的亚洲龙鱼必须在鱼体达13—15公分时,植入有记号的电子微型晶片,以作为识别身份的记号。

 

 

东南亚龙鱼养殖业的发展

  人工繁殖龙鱼最早诞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岑株吧辖县,这个事情说来很是偶然。当时,一家热带鱼养殖场将卖剩的龙鱼放入池塘中,不久后竟在塘边草旁发现有小龙鱼在水中游。该塘主很是兴奋,经过一段时间研究,终于发现了龙鱼繁殖之谜,困扰多年的谜团就这样在无意间被破解。

  刚开始,该塘主并不打算向外公布龙鱼繁殖的事情,并悄悄制定了一项龙鱼繁殖计划。但由于在这个过程中大量收购各式龙鱼的举动引起市场议论,最终消息传开,龙鱼可以通过人工繁殖。

 

  之后几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的龙鱼繁殖场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技术也是不断进步。经过各国的努力,人工养殖龙鱼也获得了国际销售许可。到1995年,印尼8家,马来西亚有2家,新加坡1家,总共11家亚洲龙鱼繁殖场获准销售所繁殖的第三代及之后的亚洲龙鱼。

       龙鱼之所以被冠上古代或活化石等形容词,是因为在龙鱼身上保存有许多原始鱼类才具有的特征。1980年,亚洲龙鱼列为濒临灭绝的生物,严禁在栖息地捕捞等限制,个人饲养亚洲龙鱼成为奢望。随着1989年华盛顿公约组织开始给予印尼龙鱼的输出配额之后,龙鱼成为观赏鱼逐渐走入市场。

 

 

  可以被用做商业目的的龙鱼,多来自于龙鱼的第二代及后代。繁育员必须对繁殖的龙鱼进行标识和鉴定。鉴定是关于该动物特征、历史、分类和其他特性的文字详述。在标识和鉴定的过程中,繁育员必须在鱼体内植入一个注册过的微型芯片,并配有产品鉴定证书。这些可在印尼销售及外销的第三代及之后的亚洲龙鱼必须在鱼体达13-15公分时号。

相关阅读

龙鱼文化         龙鱼产地       龙鱼历史                脊索动物门

扩展阅读

1,养龙中的五看四检

2,龙鱼的饲养方法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意见箱